一段暌隔70年的兩岸情
又到中秋。
在姜賢家寬敞的客廳內(nèi),橢圓形餐桌上,14寸iPad前圍坐了一家老小十來口人,一頓別開生面的中秋團圓飯正在空中展開。屏幕這頭,年逾古稀的姜氏夫婦領(lǐng)著家人率先端起酒杯,祝福臺灣媽媽身體健康,祝福彼岸親人和睦安樂;屏幕那頭,海峽對岸的親人們圍坐在92歲高齡的老太太身邊,舉杯恭祝大陸親人闔家幸福!看著屏幕那頭鶴發(fā)童顏的老人,兩岸親人不禁感慨萬千……
1949年,上海東昌路(現(xiàn)陸家嘴地段)某幢獨棟別墅內(nèi),望著尚在襁褓中的女兒,身為國民黨高級軍官陳孝慈和愛妻黃美娥肝腸寸斷。當時局勢,他們除了前往臺灣別無選擇。可只有三個月大的女兒怎么辦?帶上吧,時局緊張路途艱險,萬一孩子經(jīng)不起風雨顛簸怎么辦?不帶吧,前路渺茫,雙親年邁,沒有父母的庇護,玲瓏小兒如何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?夫妻倆權(quán)衡再三,最終決定把年幼的女兒——毛毛留在大陸,暫由爺爺奶奶代為照顧,來日相機團聚。
風雨如晦
陳孝慈再也沒想到,這匆匆一別竟是漫長的36年,是他和父母女兒的最后一面。遠赴臺灣的陳孝慈因思鄉(xiāng)情切終日抑郁寡歡,身居要位無意仕途,隨后出生的一子一女也沒有給他帶來寬慰,40歲那年他因患肺結(jié)核醫(yī)治無效而客死他鄉(xiāng)。
自陳孝慈夫婦離開后,留在上海的親人生活日漸艱辛。年邁的祖父母帶著孫女蜷縮在昏暗的出租屋里,日常薄薄的一碗粥能照出人影子來。天長日久,積勞成疾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,過繼來的姑姑陳惠琴帶著年僅9歲的毛毛回到啟東。老宅上的房子早已坍塌,姑侄倆只得靠在鄰家宅頭搭了個環(huán)洞舍,守著祖上的幾分薄田艱難度日。
梅雨季節(jié),環(huán)洞舍四處透光漏雨,陳惠琴拉個油紙蓋在孩子身上。小毛毛常常一個人默默地坐在屋角落里,摩挲著父親的1寸證件照。這張唯一的照片,因怕牽連孩子被陳惠琴在后半夜悄悄地燒掉了。海外關(guān)系像一片巨大的陰影始終籠罩在這一老一小的心頭,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毛毛在初二時被勒令退學,從此,她與讀書絕緣。
否極泰來
上世紀八十年代,當兩岸關(guān)系稍有緩和時,遠在臺灣板橋的外婆通過香港親友輾轉(zhuǎn)得到了親人的信息,兩岸開始互通書信。
1985年,從未出過遠門的毛毛帶著簡單的行李,帶著4歲的小兒子,南下廣州、經(jīng)深圳、抵達香港,暌隔36年后,命運多舛的一對母女在此相逢。
人來人往的車站,在臺出生的舅舅一眼在人群里認出了從未謀面的姐姐。舅舅說,大姐和媽一樣,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美人胚子。頭發(fā)花白的黃美娥一把摟住拘謹單薄的毛毛說:“我的毛毛啊,我的毛毛啊?!彼氖诸澏兜孛畠旱哪?,久久不忍離開。
70后的姜賢回憶,85年認親后的母親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改變,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勤勞、堅強。只是在收到親人來信時,滄桑的臉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舒心的微笑,并始終將情深義重的姑姑陳惠琴奉為親媽。
花好月圓
黃美娥80歲那年,獨自一人背著雙肩包來到啟東。在毛毛家逗留數(shù)日后,她還特地到外孫、外孫女家住了幾天。
姜賢回憶,80歲的外婆有點認床,晚上睡不著時還會像個小女孩一樣,用嗲嗲的臺灣腔輕輕地來幾句:晚上睡不著怎么辦呢,睡不著啊,我睡不著啊。此時,姜賢就會像陪女兒一樣陪她說說話嘮嘮家常,不一會兒她就睡下了。黃美娥說,我這次來主要是看看你們小輩,你們都那么出息我就放心了,我這輩子也沒什么遺憾了。2017年,姜賢帶著大陸的老老小小赴臺團聚,至此,暌隔近70年的大家庭終于闔家團圓了。
黃美娥今年已92歲高齡了,常年由聰慧賢惠的兒媳劉粹垣精心照料,除了耳朵有點背、眼睛有點花以外,身體尚是康健。當然,年邁的她很多事情已記不起來了,但總能一眼認出照片或視頻里的女兒毛毛——到底是她的心頭肉??!
時光會帶走很多東西,比如愛人、青春、夢想。帶不走的,是即使遠隔重洋、跨越70年都無法磨滅的親情和愛心。
圖為 黃美娥(中)和毛毛夫妻,兩地通信往來,毛毛第一次赴臺與弟弟妹妹團聚